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题:云南边境线上的缉毒故事<\/strong><\/p>  新华社记者王明玉、王研<\/p>  “

 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题:云南边境线上的缉毒故事<\/strong><\/p>

  新华社记者王明玉、王研<\/p>

  “

  新华社昆明6月25日电 题:云南边境线上的缉毒故事<\/strong><\/p>

  新华社记者王明玉、王研<\/p>

  “呜……”汽笛声刺破夜空,一辆大卡车慢慢驶来。“预备查验!留意防护!”卡车停稳后,执勤民警们爬车顶、钻底盘、翻货箱……<\/p>

  云南德宏,木康边境查看站,间隔毒源地“金三角”仅约100公里,是阻挠毒品从边境流向内地的主战场。“6·26”世界禁毒日到来前夕,记者走进木康站,翻开一本本查缉笔记,听缉毒警讲故事。<\/p>

\n<\/td><\/tr><\/tbody><\/table>

  10多本查缉笔记练就“火眼金睛”<\/strong><\/p>

  2016年8月3日那一页,记录着缉毒差人郑兆瑞抄获的最大一桩案子:正午13:30分,抄获一同家庭贩毒案子,备胎内躲藏30公斤鸦片!“2岁的孩子还在吃奶粉,查看时一向在哭,感觉痛心又愤恨。”<\/p>

  小个子,皮肤乌黑,眼睛不大却被称为“火眼金睛”。见郑兆瑞第一眼,很难了解这个称号从何而来,直到翻开他的查缉笔记——<\/p>

  10多本笔记中,从案子剖析、发现疑点、藏毒方法,到毒情局势剖析、货品流转状况、边境民俗风情……每天,郑兆瑞都会把查缉见识记录下来。现在,这些笔记已成为我们学习的“缉毒宝典”,他总结出的8种特征查缉法还被编入查缉教科书。<\/p>

  厚厚的笔记本里,还有一句对他最重要的话:“爸、妈,我多想回到你们身边,去尽一个儿子多年未尽的孝,但边关总要有人守,我期望那个人是我。”<\/p>

  上月,郑兆瑞获评全国特级优异人民差人。入警19年来,他累计参加破获毒品案子870余起,捕获犯罪嫌疑人620余人,抄获各类毒品500余公斤……<\/p>

  “每个人在这里都得独立自主”<\/strong><\/p>

  “90后”民警林耀金是郑兆瑞的学徒。“第一次查车忘了查看篷布,被司机嫌耽误时间,班长批判我‘连司机都说你不专业’。”林耀金说,其时很受挫,也有点不服,但心里却记住:执勤场上有必要专业,不能留一丝危险。<\/p>

  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。为了赶快生长,林耀金晚上常常跑去看郑兆瑞的查缉笔记。现在,他已成为中队长,面临毒贩“给你钱放了我”的叫嚣和死后的警卫恫吓,他也能不慌不忙。<\/p>

  “每个人在这里都得独立自主,女警也不破例。”“95后”女警胡菂说。<\/p>

  胡菂还记得她刚来到木康站时的事:有的战友不到一个月就查到毒品,近一年时间里,她却一无所得。她哭着给妈妈打电话:“莫非女孩只能坐办公室?”没多久,她就查到一同人体藏毒案。<\/p>

  日复一日,年复一年。身段瘦弱的她,穿戴六七公斤重的防弹衣,每天爬卡车、钻底盘,晴天一身汗,雨天一身泥……<\/p>

  “最多一次查到7公斤毒品,不是为建功,但便是要跟我们比学习、比事务、比技术、比贡献。”现在,她也有自己的查缉笔记,其中有一页写着:一身技术、一身警服、一群战友,便是我的底气。<\/p>

  24小时昼夜不断查缉毒品<\/strong><\/p>

  24小时通人通车,这支平均年龄26岁的部队,每天要查3000多辆车,每人还礼2000屡次、折腰上千次、查看转移货品近3吨……<\/p>

  据站长张超介绍,为了查看冷链运送中是否夹藏毒品,我们在冷冻车上不能穿棉袄、戴手套,常常冻得手指不能曲折,还遇到过毒贩持刀具暴力抗法、户外堵卡被马蜂毒蛇突击等各种检测。<\/p>

  “任何一次缉毒,都不是一个人能完结的,而是团队作战。”为了边境查缉和防疫作业,民警李存龙2次推延婚礼,民警王威、辅警刀木果暂时改动婚宴日期……<\/p>

  张超的作业笔记中记录着:建站40多年来,木康边境查看站先后7次立团体一等功,30人立个人一等功。累计抄获涉毒案子1.3万余起,缉获各类毒品11.9吨、易制毒化学配剂400多吨……<\/p>

  尽管荣誉许多,但我们却总说“诚心不期望由于查毒多而建功,多期望毒品不准”。<\/p>

  作业之外,缉毒警们也有没写在笔记里的希望。张超想带妻子和5岁的孩子去海滨;胡菂神往去迪士尼乐土;林耀金等待约上三五老友看沙漠、看极光;郑兆瑞一向想买台相机,拍下万家灯火和一张张笑脸……<\/p>

【修改:姜雨薇】 <\/span><\/div><\/div>

更多精彩报道,尽在https://mulchingbirmingham.com